
排灯节的烟花还未散尽申银策略,印度总理莫迪便带着瑜伽垫登上了“维克兰特”号航母。他在社交平台上高调喊话:“就凭‘维克兰特’这名字,巴基斯坦就得夜不能寐!”这句话听起来充满霸气,但了解这艘航母底细的人却忍不住笑出声。这艘造了13年、预算超支600%、关键零件全靠进口的“国产航母”,究竟是威慑对手的利器,还是莫迪大选前的政治道具?

新维克兰特号的建造历程堪称拖延症冠军与组装大师的典范。2009年开工时,印度声称5年内建成并跻身航母俱乐部,结果一建就是13年,2022年才正式服役,比原计划晚了8年。预算也从最初的300亿卢比飙升至40亿美元,超支600%,涨的钱足够再建三艘半原来规划的航母。

建造过程中还发生过化粪池爆炸的意外,导致刚装的电子设备被腐蚀,工期再次推迟半年。网友调侃说:“别人造航母靠焊工,印度造航母靠掏粪工。”这起事故暴露了印度军工管理上的混乱。
申银策略
号称首艘国产航母,但实际国产成分并不多。特种钢最初想自主研发,结果强度不够只好从俄罗斯进口;动力系统来自美国通用电气;雷达是以色列的EL/M-2248相控阵雷达;舰载机方案至今未定。可以说,这艘船更像是印度用各国零件拼凑而成的“乐高航母”。

实战能力方面,老维克兰特号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,帮助印度赢得胜利。而新维克兰特号服役三年,舰载机仍未形成战斗力,去年试航时还被拍到雷达天线装反,甲板长度也不够,重型舰载机起飞困难。军事专家调侃道:“这船在印度洋逛逛还行,真要是实战,可能还没老维克兰特号管用。”
与中国山东舰相比,差距更明显。山东舰从开工到服役只用了6年,100%自主研发,舰载机、雷达、动力系统全是国产,服役一年就形成战斗力。而印度花13年造的航母,至今还在“凑零件”。
莫迪提到“维克兰特”的名字能让巴基斯坦夜不能寐,是因为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,老维克兰特号封锁东巴海岸线,摧毁了12座岸基雷达站,切断了巴方海上补给,直接帮印度打赢了战争。现在印度把新航母也命名为“维克兰特”,意在唤醒这段历史记忆。然而,巴基斯坦早已不是50年前的样子,他们采取不对称作战策略,从中国购买了多艘护卫舰和潜艇,还引进了反舰导弹,专门针对印度航母。
实际上,莫迪的“威慑宣言”更多是说给国内听的。印巴边境冲突不断,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莫迪提老维克兰特号的战功,是为了塑造“强硬领袖”的形象,告诉民众他能保护国家。至于巴基斯坦是否真的会失眠,恐怕只有巴方海军自己知道。
莫迪选择在排灯节视察航母,并带着官兵练瑜伽,这一系列操作可谓政治营销的典范。时间点选在印度最重要的节日,象征光明战胜黑暗,莫迪借此传递国家光明未来的信号。同时,瑜伽秀表面上增强官兵身心健康,实则传递团结和软实力的信号,巩固票仓。他还鼓吹“自力更生的印度”政策,将维克兰特号标榜为自力更生的典范,尽管关键部件全靠进口。
不过也有反对派批评莫迪不如解决失业率问题。这种声音虽然有道理,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印度,往往被淹没在“印度强大了”的欢呼声中。
印度军工的真实水平充满了尴尬与无奈。除了航母,其他项目如光辉战机和阿琼坦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拖延和失败。这些项目的失败暴露了印度军工的核心问题:技术依赖进口、管理混乱、好高骛远。维克兰特号的建造过程集中体现了这些问题,特种钢、燃气轮机、雷达等关键部件均依赖国外,印度只负责组装。有专家指出,印度要想真正实现军工自主,至少还需要20到30年,并且需要解决技术、管理和人才等一系列问题。
此外,印度国防预算大部分用于购买国外武器,留给国产项目的资金寥寥无几。维克兰特号预算超支600%,就是因为资金被不断挪用。
莫迪站在维克兰特号上喊出“让巴铁夜不能寐”时申银策略,镜头里的航母确实威风凛凛。但背后13年的拖延、600%的超支、满船的进口零件,又让这份“威风”打了折扣。这艘造了13年的航母,注定会成为印巴关系和印度军工发展的重要注脚。至于它最终会留下怎样的历史评价,还得看未来的实战表现和印度的发展之路。
美港通官方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